Intel战略重组缘何遭员工抵触
本文原标题:《CEO当反思:Intel战略重组缘何遭员工抵触》
据外媒报道,英特尔CEO布莱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最近在业务汇报会(Business Update Meeting)中受到了员工们的质疑,主要包括此前高达12000人左右的裁员、移动市场的失利、公司战略重组、CEO薪酬等,有员工甚至质疑科再奇是否具有继续担任英特尔CEO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此次英特尔重组会遭到员工如此的抵触,甚至是反对?当然,我们不排除作为英特尔近10年来最大规模裁员,员工(包括被裁和未被裁)出于私心可能存在的不切实际和过激的言论,但鉴于此前英特尔的市场表现及从去年开始的重组,科再奇也应理性反思。
首先是以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战略。众所周知,自科再奇担任英特尔CEO后,移动市场始终是其引领英特尔战略转型的重点。但随着近期英特尔宣布停止部分移动芯片的开发和升级(Sofia和Broxton的Atom移动处理器),业内(包括英特尔)均认为英特尔在投入和亏损百亿美元之后,其在移动市场已经基本失败。虽然有消息称,英特尔拿下了苹果最新iPhone调制解调器芯片的部分订单,但从外界的分析看,拿下这个订单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变英特尔在移动市场退出的命运。那么为何财大气粗的英特尔会始终未能在移动市场有所建树?
众所周知,英特尔进入移动市场之时,为了弥补与ARM架构相比其在功耗的软肋,将性能作为其移动芯片的卖点。但鉴于当时的应用远没有现在丰富和复杂,这个卖点很难得到终端厂商及市场和用户的认可。之后随着市场竞争越愈演愈烈,在催生更多应用的同时,厂商又将性能作为彼此间竞争的砝码,其中最典型的标志就是苹果iPhone6和iPad Pro(包括iPhone6S)上采用的A9和A9X芯片,当时在业内引发了ARM架构芯片性能已经达到主流PC性能的争论,同时也让业内质疑为何始终在移动市场强调自家芯片性能的英特尔会在最能体现其竞争优势之时缘何失声?
不知业内知否注意到,自科再奇担任英特尔CEO之后,有关摩尔定律终结的言论不绝于耳,而之所以如此,除了芯片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外,与英特尔出于经济性考虑刻意放缓自家芯片产业的创新节奏也密切相关。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其Tick—Tock(钟摆模式)的终结。即英特尔将事关芯片性能和功耗表现的制程技术的更新周期先是从之前遵循摩尔定律的18个月延长至两年,直至今年宣布的三年。这种策略让英特尔在移动芯片市场的竞争中与ARM架构相比始终处于劣势(在制程上),并导致未来英特尔10nm制程的时间表被推迟到了2017年下半年,而7nm更是拖到了2019年之后。与之相比,今年即将发布的新iPhone芯片将首次采用由台积电制造的基于ARM架构的10nm制程。
与创新的保守相比,英特尔在营销策略上则显得过于激进。在市场遇阻之后,英特尔在2014年以补贴的方式猛攻平板电脑市场,虽然补贴当年实现了平板电脑芯片出货6000万的目标,但因采用英特尔芯片的多为规模不大的白牌厂商,不仅没有在业内树立起自身在移动市场的影响力(主要针对出货量大的品牌厂商),反而因为补贴(还是补贴白牌厂商)导致英特尔的这一激进策略是赔了本还没有赚到吆喝(据称仅与平板电脑相关的补贴就亏了70亿美元),次年便放弃了这一策略。(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Manbetx官网下载万博体育APP网下载万博体育APP网微信号